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學丙下
INTRODUCTORY SOCIOLOGY (C)(2) 
開課學期
93-2 
授課對象
司法組  
授課教師
張志銘 
課號
Soc1009 
課程識別碼
305 101C2 
班次
02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7,8(14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普202 
備註
先修科目:社會學丙上(適用全校)。
總人數上限:10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32society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 

課程目標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分組報告 
30% 
 
2. 
期末考 
40% 
 
3. 
書面報告 
3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5  上學期總複習 
第2週
3/04  Social movement and social change.1
張德勝,第八篇(集體行為)、第九篇(社會變遷),收錄於《社會原理》,台北:巨流,1994。
輔助閱讀:
古典社會變遷理論
陳小紅,「社會變遷理論」收錄於詹火生等編著《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》,空中大學出版,1990,頁3-41。
蕭新煌著,徐正光、宋文里合編,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,《台灣新興社會運動》,台北:巨流,頁20-46,民81。
 
第3週
3/11  Social movement and social change.2

蘇永欽,大法官解釋與台灣的社會變遷,《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務》,台北:月旦,頁271-314,民83。
 
第4週
3/18  Chapter10: Class,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ality,p280-p307
輔助閱讀:
許嘉猷,第九章台灣社會階層初探,《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》,台北 : 三民,頁182-234,民75。
黃毅志,《社會階層、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 : 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》,臺北市 : 巨流,1999。
 
第5週
3/25  Habit, Rule and Law
*Lawrence M. Friedman, the Law and Society Movement, 38 Stanford Law Review 763 (1986)
*Martha Minow, Law and Social Change, 62 UMKC L. Rev. 171(1993)
*Jonathan Simon, Law after Society, 24 Law & Soc. Inquiry 143 (1999)
#陳聰富,〈法院訴訟與社會發展〉,台北: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(Part C),第10卷第4期,民國89年10月。 
第6週
4/01  Chapter 14: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, p418-p449
陳明通,《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》,臺北市:新自然主義,2001
龐建國,國家發展理論-兼論台灣發展的經驗,台北:巨流
 
第7週
4/08  碩士班考試停課一次 
第8週
4/15  Chapter 15: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,p450-p486
Chapter 16: Education, p488-p526
楊瑩,〈跨世紀的教育改革--我國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前瞻〉,《理論與政策》,第52期,1999,頁15-40。
 
第9週
4/22  Chapter 7; Families, p170-p199
林松齡,《臺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 : 社會學的實證研究》,臺北市:五南,2000。
薛承泰,<台灣人口與家庭變遷:一個永續社會的建構>,2002。
Chapter 5: Gender and sexuality, p104-p139
輔助閱讀:
林芳玫,《解讀瓊瑤愛情王國》,臺北市 : 時報文化,1994
 
第10週
4/29  Chapter 9: Race, Ethnicity and Migration
Chapter 17:Religion,p.28-566
許木柱,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,台灣新興社會運動,台北:巨流
 
第11週
5/06  Chapter 11: Poverty, welfare and social exclusion
蔡明璋,台灣的貧窮-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,台北:巨流
 
第12週
5/13  Chapter 13: Work and economic life, p372-p417
輔助閱讀:
陳介玄,《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 : 臺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》,臺北市:聯經,1994。
孫清山、熊瑞梅,《台灣製造業勞工社會網路與離職、轉業行為研究》,台北市 : 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,1985。
 
第13週
5/20  Chapter 18:Cities and urban spaces, p568-p598
陳東升,《金權城市:地方派系,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》,臺北市 : 巨流,1995。
 
第14週
5/27  Chapter 19: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logical crisis, p600-p635
薛承泰,〈臺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: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〉,收錄於《國家政策季刊》,臺北市: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,第2卷第4期,2003。
 
第15週
6/03  Chapter 20: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, p636-661 
第16週
6/10  Chapter 21: Theoretical thinking in Sociology, p662-682 
第17週
6/17  期末考 
第18週
6/24  本學期課程總複習(成績公佈)